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 正文
科技助力弄清二里头的“年龄”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8-18 12:56:07


(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实习生 甄晋青

国家文物局公众号8月14日发布“探源中华文明”第三季中国考古大讲堂第八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主讲的《科技助力文明探源中的年代研究》主要内容。吴小红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考古常用的科技测年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科技测年在构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关键年代谱系的作用。经过科技测年,与夏文化紧密相关的二里头遗址,最早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735年。

年代学研究作为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说。相对年代需要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遗存的早晚关系进行判定,绝对年代要表现遗存精确的日历年,则离不开碳十四测年等科技测年的手段。

碳十四测年法是一种绝对年代的测定方法。碳十四元素通常生成于12至14公里的高空,并与氧气结合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人和动物食用植物后,碳十四也会保留到动物和人体内。同时海洋也会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由此碳在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达成一种交换平衡的状态。因此,测算当年大气中的碳十四浓度,也会相应得到人体、动物体以及海洋表面的碳十四浓度。由于生物体死亡之后,不再与外界发生碳交换,而是转为放射性衰变状态,并且有它自己的衰变周期,放射性的量和时间经过数学转换之后可以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考古发掘采集的样品在测得剩余的碳十四量的情况下,可以测算出样品衰变到现在经历了多长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样品距离现在的年代。

事实上,这样测算的前提是假定大气中碳十四的量是几万年稳定不变的,科学家一般采取1950年大气中碳十四的量作为样品衰变起始点碳十四的量,所测得的年代实际上也是样本距离1950年的时间。而真实的情况是,大到宇宙事件,小到人类活动都可能会影响大气中碳十四含量,以1950年大气碳十四含量为标准难免会有误差,于是便需要树轮年代序列对碳十四测年进行校正。碳十四测年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主要有加速质谱技术、贝叶斯统计模型等。

在讲座中,吴小红教授介绍说,年代学研究为判定国家的形成时间乃至夏商周王朝纪年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最早有纪年可靠的历史是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 年。为验证科技测年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吻合度,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对西周时期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M1193出土的带铭文的青铜器、H108出土的刻有“成周”的甲骨进行年代测定,结果表明碳十四测年技术与文献记载具有很高吻合度。此外,对晋侯墓地每一个王侯墓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与文献记载的晋世家也有非常好的匹配。

与夏文化紧密相关的二里头遗址,在没有贝叶斯统计模型的校正下,碳十四测年显示遗址最早年代为公元前1860年,加入贝叶斯统计模型后,最早的年代是在公元前1735年。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夏王朝的起始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二里头遗址年代就已进入到夏代的中晚期。在此之前,选用考古学上判定的中心性都邑遗址——新砦遗址和王城岗遗址进行碳十四测年,其数据也可落在夏纪年范围内。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