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场分析  > 正文
什么是“新零售”与供应链?二者有哪些特征? 今日热文
来源:春芽财经v     时间:2023-05-04 11:46:09

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资料图】

“新零售”也被称为全渠道零售,起源于英语中的“Ommi-channel”一词, 2009年前后首次出现在国内。

距离马云在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已过去5年多。

从大零售阶段发展至现在的新零售阶段,零售业经历了四次变革。

新零售的概念历经五年的发展,在社会各界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各界学者都各抒己见。

零售行业对“新零售”的定义莫衷一是, 阿里将新零售界定为追求消费者体验提升,依托数据分析驱动的泛零售的新形态。

苏宁则认为“新零售”是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从而了解客户需求,预测消费趋向,并指导产品制造。

京东则表示“新零售”可以实现成本、效率和体验的全面升级。

新零售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能轻松购物的便利,通过多种渠道的全新组合,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

无论是实体、电子商务或是移动电子商务, 这些渠道都能让消费者在购物时享受无差别体验。

其中,实体包括自营店、加盟店、电子货架等;

电子商务包括B2C商城、淘宝店、天猫店、京东店等;

移动商务包括手机商城、APP商城、微淘店等。

一、“新零售”的特征

(1) 界线模糊化

新零售模式模糊了线上线下的经营界限。

为了提升经营效果,线上线下的零售商都会寻求营销途径,从而拓展线上线下的业务范围,借此,线上线下的商家就可以合作以拓展渠道,达到互惠共赢。

这既能缓解在物流高峰期发生拥堵时紧张的配送氛围, 又可以解决消费者最关注的同品同价的无差别体验的问题。

此外,消费者既可以在网上直接购买,然后就近到线下门店完成取货。

同样,当实体门店出现缺货现象时, 消费者可以直接进行线上订货,线上店铺做到及时发货 ,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新零售模式还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店铺选址和仓储管理。

结合门店选址考虑,精准识别周边覆盖密度、基础设施、社区特点、客户需求, 实现线上线下库存共享和统筹管控。

(2) 消费场景化

“场景化”消费是新零售企业的特色目标之一。

消费场景化就是在卖场营造各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场景,并将顾客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融入到场景中,让顾客产生代入感并在营造的消费环境中提升消费体验,从而增强购物欲望。

这种新模式集逛街购物、休闲娱乐、社会交往、餐饮等功能于一体。

利用新兴技术打造快速匹配客户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客户画像 ,方便推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让消费者在购物时体验情感和价值,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体验升级的购物场景,提高消费者的购物满意度和忠诚度。

因此, 新零售模式下,企业注重为消费者提供场景化的特色购物体验。

(3) 渠道全面化

新零售不再只是单纯发展线上渠道或是线下渠道,而是根据实际需求将多种渠道进行整合的销售行为。

其形式主要涵盖了 传统的实体门店、依托互联网的电商平台、日渐兴起的短视频APP 以及社交媒体等。

基于渠道的全面化,新零售能够多元地展示商品、了解消费习惯变化、记录客户数据、推送个性化信息,从而设计最佳配送方案以及提供便捷的服务等。

(4) 卖场智能化

店铺分为前后端以及购物体验, 前端主要负责商品的展示,后端负责商品的存储。

前端方面,电子价格标签的问世解决了传统纸质标签高出错率、高劳动成本等弊端。

目前已成为一种常态,电子价签不仅可以灵活调整商品价格。

还借助移动设备的便利,帮助消费者通过二维码扫描功能,轻松便捷地了解产品信息 ,实现随时随地在线一键购买,提高购物体验和效率。

关于后端, 新零售模式通过AI等技术,实时更新门店仓储、商品销售以及商品保存期的数据 ,帮助门店及时调整产品类别、补充库存,有效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在购物体验方面,新零售致力于实现多种购物模式的广泛运用, 如无人智能化结算、移动面部扫描支付、智能VR调整、语音识别购物、全自动便利店等

(5) 物流智慧化

在新零售背景下, 物流具有即时性、协同性、智能化等特点。

新零售模式下的物流通过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发展综合物流,实现信息共享,达到高效的物流配送。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无人机配送、无人分拣、智能柜 等智能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为新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供应链概念界定

(一)供应链

物流存在的目的是将产品从地点a运输到地点b,以达到顾客的消费需求。

供应链虽然是通过物流而建立起来的, 但它涉及的又不仅仅只是物流活动,它涉及的是原材料到产品再到消费者的全部活动。

对于供应链的具体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但在教学用书中,将供应链界定为以核心企业为导向。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到产品的生产。

最后将产品或服务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此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上下游企业组成的供需网链。

目的在于整合组织间的优势,实现组织间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供应链成本控制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种对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供应链管理方法 ,通过分析供应链各环节成本的成因,实现供应链总成本降低。

在早期的供应链研究中,企业的内部成本是研究的焦点,而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成本往往被忽视。

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丰富了相关理论知识,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专家学者也开始从新的视角出发。

将供应链看做一个整体对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而并非像以往那样将它们剥离开来。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一种综合性的成本管控方法, 其目的不仅在于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而是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共同优化管理供应链上的整体成本,实现供应链整体成本降低。

(三)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原则

(1) 全面控制原则

全面控制原则是指对涉及的所有成本、所有人员和全过程进行控制。

所有成本是指产品的总成本,其中又可以分为变动的和固定的;

全员就是要求所有人员都树立成本意识,即所有人员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并且每个人都能参与成本控制;

整个过程涵盖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最终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并体现出成本控制的结果,为企业查找不足、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2) 目标管理原则

在成本预算的基础上, 企业要按照企业的运营目标实施成本管控,企业管理者要对各部分的成本控制设定具体目标。

成本控制必须重视企业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并加以关注。

因为生产过程中的不定性通常会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偏离预算。

当偏离的数据小到不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时,企业可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但当偏离的数据大到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时,企业则必须及时加以分析并查明原因 ,然后向高层管理者进行汇报,并同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3) 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占用的活劳动以及物化劳动与所取得的有用成果的比较。

效益的核心是价值,必须通过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对人、对组织、对社会有价值的追求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总和,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关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是目的

成本控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在实施成本管控时,并不仅是为了节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为此,不仅需要企业注重成本的降低,而且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行为来实现消耗少、见效多的相对经济的目标。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